利润大增330%,又一固态电池龙头,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09-10 01:26  浏览量:11

燃油车企,真的要坐不住了!

因为,固态电池真的要上车了!

9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半固态电池是此次重点合作内容之一。

9月8日,QuantumScape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PowerCo公司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次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电动汽车实车演示。

‌将军难打无兵之仗‌,最新进展,固态电池开始“两条腿”同步进行:

一是设备。先导智能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包括从全固态电池电极制备,到裸电芯组装,再到静压设备等核心设备的技术突破。

订单说话,先导智能已交付车企和电池客户固态电池核心设备,赢合科技固态干法电极生产设备已经成功发货并部署到客户现场。

这意味着固态电池在设备端的量产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一是材料。正极看,富锂锰基能量密度可超900 Wh/kg,原材料成本却比三元材料低约15-20%,是全固态电池的理想正极材料。

目前,国轩高科具备富锂锰基技术专利,湘潭电化则掌握了富锂锰基原材料制备。

负极看,“硅基材料→金属锂”是未来固态电池负极材料迭代方向,当下硅碳在负极的添加比例仅为5%-10%,预计2030年前固态电池负极仍以硅基材料为主。

电解质看,目前氧化物路线在半固态阶段占优,硫化物路线在全固态阶段是多数企业的选择,比如恩捷股份已建成10吨级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当升科技完成硫化物电解质产线制备。

而这场固态电池竞赛中,也有一小巨人暗藏实力。

道氏技术。

先看一个数据。

2025年上半年,道氏技术实现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08.16%。单季度看,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1.87亿元,环比增长326.80%。

对比看,2025年上半年,不论是利润绝对值还是同比增速,道氏技术成长能力均好于天奈科技、容百科技、星源材质等同行。

而这一利润增长是建立在健康的财务基础上。

数据显示,道氏技术货币资金从2020年不到4亿元,增长至2023年42.03亿元,受投资支出影响公司2024年货币资金将至26.89亿元。

但,公司资产负债率不高,2020-2024年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7.46%,优于容百科技、贝特瑞等锂电材料企业。

道氏技术隐藏的实力就在固态电池上。并且,公司走的也是“两条腿”战略。

一条腿:

以材料为支点—打通上中下环节

道氏技术核心业务覆盖锂电材料、碳材料、陶瓷材料等,该营收结构乍一看有些“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意味,但实际上有一个核心支点—电池材料。

这一部分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全产业链布局上。

向上,道氏技术借助矿产高地—刚果打通锂电池核心原材料钴。

而钴可以抑制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的体积膨胀,降低正极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副反应。

与此同时,当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还未完全规模量产,因此在主流高镍三元正极中钴仍是重要的“稳定剂”。

最值得一提的是,道氏技术产业链中间环节。

目前,公司布局主流石墨材料的同时,研发了碳纳米管导电剂和硅碳负极材料,富锂锰基以及固态电解质,这一步意欲业务协同。

一方面,碳纳米管可做固态电池导电剂。尤其是单壁碳纳米管与硅基负极可以说是最佳搭档。

硅基负极存在导电性差、体积膨胀率高、循环寿命低等缺点,但单壁碳纳米管弹性模量在1000-3000 GPa,强度约钢的100倍,能缓冲硅基材料体积膨胀问题。

全球竞争格局看,单壁碳纳米管的市场格局高度集中,海外OCSiAl公司主导,占据全球市场97%以上的份额,只有极少数厂商能够规模化生产单壁碳纳米管。

就在2025年7月底,道氏技术拟变更资金,将原项目“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中尚未投入的募集资金3亿元用于“年产120吨单壁碳纳米管”产能建设,有望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据数据,2024年全球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规模大约16亿元,预计到2030年有望达178亿元,未来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间接反映了单壁碳纳米管需求不小。

另一方面,凭借在锂电材料的技术积累,公司富锂锰基前驱体已批量出货,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正积极送样测试,技术正逐步突破。

向下,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

道氏技术碳材料覆盖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锂电材料覆盖贝特瑞、万华化学,钴盐包括宁德新能源以及BHP、CODELCO等海外客户。

一条腿:

以AI为主线—加速技术突破

这一步,道氏技术并非完全抛开材料业务转向AI,而是用AI赋能材料。

公司与参股企业芯培森合资成立广东赫曦原子智算中心,旨在依托芯培森的赫曦架构高速算力服务器优势以及道氏技术自身的材料优势,加速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说白了,就是利用AI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快速筛选出符合反应条件的材料,像国际化工巨头日企住友早在2017年就已经使用超级计算用于材料研发。

随后,公司与苏州能斯达、芯培森达成合作,拟加速公司碳材料产品在人形机器人电子肌肉、电子皮肤和关节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一点,公司人形机器人布局以碳材料为核心,聚焦于碳基材料的轻量化、高导电性和低成本优势,这一步又是一次与固态电池的协同。

近日,道氏技术子公司香港佳纳以折合21.39亿元,认购强脑科技Pre-B轮优先股,目的是借强脑科技在医疗、人机交互的技术,推进公司碳材料在电子皮肤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应用。

可见,道氏技术通过“材料+AI”两条腿,一方面夯实其在电池材料领域的现有优势,另一方面借助AI撬动机器人等未来增量市场。

而稳健的财务状况下公司“两条腿”战略显得尤为稳妥。